这里, 何止美得让人“心痛”
来源:怀化新闻网 | 作者:湖南辰龙关碣滩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 2022-06-20 | 706 次浏览 | 分享到:


沅水环抱沅陵城



借母溪原始生态美



狃子花开实景剧



古战场上辰龙关



古驿道上会仙桥。


怀化市沅陵县,地处由洞庭湖平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汇聚沅水、酉水两条大河,连着武陵、雪峰两大山脉,5852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重峦叠翠、生态秀美,历史上一直是朝廷经略西南的交通要冲、行政枢纽、文化高地,也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楚国在沅陵始设黔中郡,秦汉时期在沅陵设水驿,隋唐以后在沅陵设州郡,元明清三朝贯穿沅陵开通湘黔官马大道直达云南大理。汉代名将马援的壶头山大战在沅陵,清朝“平三藩”的辰龙关大战也在沅陵。神话里的夸父山,大禹治水的圣人山,延续文脉的二酉山,始产茶叶的无射山,享誉盛唐的碣滩茶,填补历史空白的虎溪山大墓,这些中华文明的行进脚印,深深镌刻在沅陵大地上。

历史长卷页页翻过,古老沅陵走进决胜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近五年来,沅陵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自觉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实现全县顺利脱贫摘帽的同时,打造出辰龙关茶旅融合、借母溪文旅融合、工业园高新发展、安置区集中就业等一批在省内外具示范效应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案例,“金山银山”的沅陵新画卷令人瞩目。

11月27日至29日,湖南省报业协会举行“美丽湖南·沅陵行”采访活动,来自省内30多家报社100余个媒体平台的社长、总编、记者齐聚美丽的沅水河畔,共同探寻沅陵的实践之美、发展之美。

“三合一体”辰龙关

从沅陵县城沿长吉高速东行百里,沿官庄至五强溪电站公路前行数里,奇峰峭壁合围处便是历史驰名的辰龙关。辰龙关控扼元明清三朝由北京通往云南大理的湘黔驿道,历史上清代康熙王朝“平三藩”因取得辰龙关大捷才一路势如破竹,彻底平定大西南;红二方面军长征也是通过智取辰龙关,才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队固守的沅水防线,顺利进军大西南。

辰龙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盛产名茶。辰龙关所在的界亭驿村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群峰夹溪、间有狭长盆地,独特的峡谷小气候孕育出千古名茶“碣滩茶”,早在唐中宗时期碣滩茶就上贡朝廷、流传日本,千年之后的2015年,碣滩茶在米兰国际博览会上大放异彩,摘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中国名茶金骆驼奖”两项桂冠。近五年来,沅陵县委围绕脱贫攻坚发展战略,创新推出“三合一体”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成立辰龙关碣滩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组织界亭驿村以村集体近3000亩茶园、村民闲置土地900亩及该村历史自然资源入股,通过“资源合股、农民合作、社会合力、产村一体”实现资产成资本、农民成股民、特产成产业,“茶园+景区”配套建设、“公司+农户”并肩发展,带动全县开发建成优质茶叶基地15.3万亩,年产碣滩茶达1.28万吨,既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收益,又为绿色发展开辟出实践路径。目前,辰龙关以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产学研科教游示范基地、全省闲置土地综合改革示范点,正在打造“湖南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

太安社区新家美

采访线路上的太安社区不一般。这个由沅陵县委县政府投入3.5亿元建成的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建有52座大楼,集中安置1391户、5432名异地搬迁贫困群众,是有名的“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今年6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时政频道《朝闻天下》以“易地搬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为题,专题报道了这里居民的幸福生活。

沅陵是湖南省版图面积最大的县,许多偏远山区地广人稀,贫困群众越偏越穷,有的甚至居住在地质灾害区域,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更难,安居乐业难以保障,组织偏远山区贫困群众异地搬迁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成功案例。为了让异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持续增收能致富”,沅陵县委、县政府在太安社区探索出“四有四安”的后续帮扶新模式:有服务,家庭安居;有就业,就业安定;有产业,收入安稳;有动力,生活安心。

采取“管委会+物业服务”双重管理模式,开设便民中心提供社保、民政、卫健、教育、户籍、不动产登记等公共服务,建立超市、银行、医院、幼儿园、公交站、警务室、阅览室、图书室、棋牌室、法律咨询及调纠室等一系列配套场所和设施,全方位推进就医、就学、交通、政务等八项服务,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大力开辟劳务输出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本地园区就业、扶贫特岗就业、自主创业就业、城镇就业、打零工就业等“七种”就业渠道,截至目前,社区引进美桀电子、德云服饰等品牌企业创办了18个扶贫车间,安排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984人,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

借母溪里“狃子花开”

走进层林尽染的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团首先被“狃花”这个奇怪的名字吸引住了。

历史上沅陵水道、驿道沿线历来富庶,但大山深处的借母溪旧社会生产生活条件却极为艰苦,“娶妻生子难”一直困扰着当地村民,由此催生了“借母生子”的典妻制度,当地人把借来的妻子称为“狃花”。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典妻习俗已成为历史,但“狃花”传说却是借母溪民俗文化旅游的独有资源。为把借母溪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