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学辰龙关,传递国人尊师重教的正能量;
2. 游览辰龙关茶旅融合,接受爱国主义熏陶;
3.在辰龙关围绕“茶园飘香少年忙”主题活动,在专业研学导师和园区种茶、制茶专家以 及主题任务的引导下,采用现象教学的形式,让同学们在自然中玩乐,在玩乐中探索,在探 索中创新,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
4.参观辰龙关城楼红色文化纪念馆,传承湘西红色历史文化。
1.通过游览辰龙关等沅陵大好天然自然风光,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增长学生阅历,提高学生 心境;
2.参观辰龙关城楼驿站要道、茶韵天香茶文化,红星闪耀历史文化,听导师讲述红二六军团 的故事,沅陵的传统红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3.参观古代的精美建筑和艺术,了解那个时代的建筑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当时人们 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情趣。
4.通过采茶、制茶、茶艺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团结协作能力,学会通过文献搜 集法、观察法、访谈调查法等研学探究方法收集信息、探究新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
【文化了解】通过“茶”主题研学,让同学们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参 观茶文化展示中心、茶叶工坊,亲身实践采茶、制茶、欣赏茶艺等过程,在劳动实践中感受 茶文化,增进对传统和现代工坊工艺的了解。 【情感升温】通过研学活动开发孩子们的语言、认知、情感 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使孩子 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增进同学情谊,增加班级凝聚力。
辰龙关,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之一,位于沅陵县官庄镇境内,处于常德与怀化的交界地带。 它是湘黔大驿道由洞庭湖平原进入湘西山区的第一关,是中原通向大西南的一个最重要的关 隘,所以“得辰龙关则得大西南”,是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辰龙关茶旅融合产业园
国家 AAA 级景区,是沅陵县官庄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之一,这里 曾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战场,如今是一个集茶叶产业加工、生态休闲旅游、精准 扶贫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西南锁钥
上扼滇黔,下控荆湘,为京都通向西南之钥匙,古驿道必经之地。关外万峰插天,峭壁数里, 谷径盘曲,仅容一骑。三百多年前的 1644 年,李自成大军攻进北京,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大 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拱手让出“天下第一关”,十万满清铁骑由此横扫天下、建 立王朝。仅仅三十年后,吴三桂自立为王,称帝衡州,起兵反清,不久病死,其孙吴世蹯继 位,派部将吴应麟屯兵辰州,凭辰龙关之险固守,不料清军得当地乡民引导、抄小路绕进辰 龙关,康熙十九年三月,清军攻克辰龙关,后势如破竹,占沅陵、入贵州,一路平定大西南。 辰龙关之役,是清军征吴最关键的一战,后来朝廷立碑纪功,敕封“天下辰龙第一关”。辰 龙关毗邻秦汉古驿道界亭驿,盛产茶叶, 唐权德舆作《陆贽·瀚苑集》序云:邑中出茶处 多,先以碣滩产者为最,后界亭茶盛行,极先摘者名曰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矣。”界亭茶、 官庄毛尖,历为明清贡品,由此声名远播。现辰龙关十里茶廊被加冕为“中国三十座最美茶 园”,依托界亭驿茶马古道、辰龙关的茶文化,正打造成为茶产业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休闲 度假旅游区。
茶韵天香
辰龙关是官庄镇茶叶的主产区,官庄镇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是沅陵乃至全 省茶叶的主产区,碣滩茶自唐朝列为朝廷贡茶,连续十六届被评为湖南省名茶,成为“国际文化名茶”、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先后获得上海世博、米兰百年世博中国名茶的金奖。
红星闪耀纪念馆
1935 年 11 月 19 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湖南桑植县刘家坪的干田坝和瑞塔铺的枫树塔举 行誓师大会后,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军团、萧克与王震率红六军团分头突破国名党军澧水封 锁线、抢渡沅水封锁线,会师于沅陵县清浪乡桥梓坪。 25 日,红二、六军团从桥梓坪出发,兵分三路挺进湘中。左路由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 所属军团直、十六师、十七师,约 8000 多人 4000 多支枪,抢渡沅水后,由桥梓坪经金子溪 天湖池进入官庄的叶家山、李家溪、辰州坪、牌楼边、界亭驿、辰龙关、龚家湾、马家坪、 潘香坪、塘虎坪等地向安化挺进,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1.不得携带火柴、打火机、刀具等危险物品;
2.注意环境卫生,自觉整理干净场地;
3.注意安全,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如不慎摔伤、擦伤要及时报告;
4.違守活动纪律,不得独自行动或自由擅自离队,有事及时向导师汇报;
5.活动中家长的通信要保持畅通,以便及时取得联系,各家长要交代好孩 子注意一切听从领队和导师安排;
6.请家长协助提前做好孩子外出活动的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不得 独自行动或自由结伴擅自离队,有事及时向导师汇报
课程采用记分制评定,评定要求如下:
1、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功能、要坚持以学 生发展为根本;
2、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決问题的能力考 查;
3、加强与学生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实践能力;
4、增强探究性,注意引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5、注重综合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 力;
6、坚持教育性,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 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7、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使学生发展变化 的过程成为学生的评价结果的有机组成部分。